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公开>>党教代会

在河北师范大学第三届“双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上传时间:2016  阅读次数:0

绘就新蓝图  推动新发展

努力建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在河北师范大学第三届“双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蒋春澜

(2016年7月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河北师范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今天开幕了。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工作回顾

2004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二届双代会第一次会议。2007年12月,召开了二届双代会第二次会议。九年来,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2011年整体迁入新校区,开启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下面,我重点报告2011年以来五年的工作。

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学校党委的带领下,我们紧紧扭住发展这一主题,实现了“硬件”和“内涵”建设的“双提升”,在10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1、硬件支撑更加坚实。学校攻坚克难建成新校区,新校区2009年开工,2010年文科10个学院迁入,2011年整体迁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中办学。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规划、征地、拆迁、筹资、旧校区土地出让、各项手续的跑办等,每项工作都困难重重。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全力以赴,全力推动。目前,新校区建设累计投资33.41亿元,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由2011年的93732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304062万元,增长224%,学校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硬件支撑。

2、发展平台更加广阔。我们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1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联合签署协议,决定共建河北师范大学,我校成功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实现省部共建,既是对我校办学成绩的充分肯定,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对于有效破解办学资源瓶颈、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推进本科教学三大基础性变革,学分制改革不断完善,满足学生自我设计和自主发展的需求;顶岗实习支教工程深入开展,构建了“实践型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新模式”;实施了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强化通识教育。这三项改革,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初步形成四种培养模式,构建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格局。整合资源,创新管理,组建了教师教育学院。现有本科专业9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就业率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高校。高质量完成“国培”、“省培”等各类教师培训和成人教育工作。汇华学院办学成绩显著,在最新的全国独立学院排名中位居第9。

4、学科基础更加雄厚。五年来,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启动了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确定17个学科予以支持,形成了国家重点学科、省强势特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工作顺利开展,授权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生态学排名进入全国前30%,生物学、数学、物理学、考古学、中国史等学科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表现出较强竞争力。2015年,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5、科研水平更上层楼。五年来,新增国家基金项目262项,973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马工程”重大委托项目1项。五年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83亿元,其中2014年突破亿元大关。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1项,建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积极开展应用研究,获批专利132项,在物联网技术、数字教育、现代农业、医药中间体、土地规划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数字教育项目获2015年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项目大奖”。加强智库建设,有20篇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和应用,学校已成为西柏坡精神研究、燕赵文化研究、泥河湾考古研究的重要基地。

6、人才队伍更具活力。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专任教师占比由49%增加到5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2%增加到33%。制定和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全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学科带头人1人;新增国家突贡专家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入选河北省科技创新团队4个,26人次获省级各类人才称号。组建了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职业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了超编问题。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与京津高校共享、共用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7、办学模式更加开放。面向社会需求,积极发展非师范专业,校企、校地、校校、校所协同育人新机制在一些专业已初步形成。与中国燃气集团共建工学院工作进展顺利,2016年实现招生。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20个国家的53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正式校际关系,与200多所国外大学开展学术交往。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单位,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海外建成3所孔子学院和1所双语高中,为22个国家选派汉语志愿者。组建了秘鲁研究中心和印尼研究中心。

8、管理体制更加科学。适应新校区集中办学的新特点,不断理顺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在学生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师生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新举措。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更加注重学院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完成了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以制定学校《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为契机,努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特别是经过巡视整改,学校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遵规守矩氛围更加浓厚。附属单位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9、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建成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实施了学生工作队伍进宿舍、机关干部联系学生宿舍等制度,深入推进学风建设,及时回应学生诉求,服务学生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校园安保机制不断健全,平安校园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坚持开源节流,多方筹集资金,推进会计职能转变,强化预算管理、规范管理、审计监督,保证办学经费需求。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的新图书馆投入使用,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档案馆、博物馆建设,健全了校友会组织。新校园绿化、硬化、美化和各项功能不断完善,后勤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节约型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10、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学校克服资金压力,用足用活政策,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十二五”期间,在职人员人均月增资2919元,退休人员人均月增资1000元。建设了博士公寓楼、新校区公寓楼,努力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实施了教工餐,建立了教师活动室,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回顾几年来的工作,许多工作可圈可点,也有不少遗憾,但在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两件大事上,我们从来不敢怠慢,始终不遗余力:一件是新校园建设及其硬件补充,这件事,事关办学的基本条件。大家都清楚,这件事解决不好,生存就会成为一个问题。一件是学科发展,这件事,事关学校的核心实力。大家也清楚,这件事做不好,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总之,新校园建设和学科建设这两件事做不好,就是漠视历史机遇、放弃历史承担!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没有错过任何机会,没有任何懈怠!

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校进入了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院校。近期,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我省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方案中把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4所高校列为“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院校,自2016年起,5年内安排2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

我校进入“双一流”一层次建设支持计划,意义重大。大家知道,我省高校一般划分为两类:骨干大学和一般大学。近几年,因为学校的发展有差别,骨干大学的数量有变化,顺序也有调整。现在,“双一流”建设方案,又把骨干大学划分为两个层次。也就是说,在骨干大学中,资源的倾斜程度、建设的支持力度又作了新的划分。进入重点支持的4所院校之一,实属不易,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想象。另一个可以想象的是,经过5年的支持与建设,4所“一层次”大学的优势会更加明显,原有省内骨干大学的发展差距一定会进一步拉大。

进入“双一流”一层次大学行列,是对全校过去工作成效的全面检验,是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更是我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能够进入“一层次”的意义十分重大,原因就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深刻体会。

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归功于广大教职工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对所有关心师大和支持师大的领导、同志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面对“双一流”建设的要求,面对我校的发展现状,我们的工作在许多方面还有差距。主要有:

一是,学科内涵建设还有待加强。存在重点学科发展缓慢,一般学科原地踏步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基础学科,虽有一定优势,但还不突出,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竞争力还不强。在教育部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只有1个学科进入了前30%,没有进入前10%的学科。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融合程度低,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这些,与“双一流”建设相比,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二是,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关联度还不够紧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不够强。比如,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重复。2015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数据显示,我校现有的94个本科专业中,仅有5个四星级专业和6个三星级专业,没有代表高水平的五星级专业和六星级专业。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对学术前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跟进程度不够;科技资源配置、开放协同、成果转化的机制有待完善,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亟需加强;科技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的倾向依然存在。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现有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结构都不能满足“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从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我校平均每年招聘教师只有29人,未来五年每年预计退休教师51人,人才队伍亟需加强。从结构来看,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缺乏,一些学科后继乏人;教师队伍结构中,35岁以下教师只占1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只有33%,远远低于国内同类院校现有水平。如果“十三五”期间不加大力度,差距将会更大。再有,现有队伍的培养提高机制、人才队伍的激励与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是,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够,重人情而不重视制度,重部门利益而牺牲学校利益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管理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有的工作职能交叉都去管,有的工作相互推诿无人问;考核监督机制滞后,问责制度缺乏,导致学校的一些部署和任务落实不到位;资源共享机制和成本核算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六是,具有师大特质的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宣传、教育不够,师生的认同感还不高。文化标识系统建设亟需加强,独特的文化名片、文化象征不多。缺乏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大学文化凝聚师生、促进发展方面的作用还不突出。

总之,面对“双一流”建设任务,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都存在许多不足和差距,需要我们以新的目标为引领,强化问题导向,明确工作任务,出台有力举措,实现新突破,推动新发展。


二  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

今后五年,是国家和河北省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将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为更好地规划学校发展,自去年开始,学校启动了《“十三五”规划》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先后召开了35场调研会,就“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还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力争把《规划》的编制过程,变成统一思想、科学决策的过程。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规划》(草案),提出了我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主要任务。这也是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共同绘就“十三五”学校发展新蓝图。

这张蓝图,要与学校的历史相结合,要与学校的现状相结合,更要与我省“双一流”建设相结合。这张蓝图的目标、指标,必须以我省“双一流”建设为指导。这次“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高、支持力度大。与此相应,我们必须怀着自强不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精神气概,以更高的目标引领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充满竞争的发展进程中,挺立潮头,再一次不辜负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三五”时期,学校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综合性特征更加明显,若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整体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建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力争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的新突破,7-8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10%,或ESI前1%;整体推进学科建设,形成2个在河北省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学科群、4个跨学科平台、13个博士一级学科、20个优势方向,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30000人左右。本科专业控制在65个左右,本科教育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师范专业对河北基础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明显,5-6个非师范专业成为省内名牌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留学生教育实现较快发展。

——年均获批国家基金项目150项、科研经费1.5亿元。力争新增3-5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1-2个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1-2个省级以上新型智库,4-5个应用研究方向成为河北省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35人左右,包括院士候选人1-2人,千人计划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8人,国家杰青和优青7-8人。吸纳优秀青年博士400名,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提高到45%。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中有境外学习经历的比例增加到30%,留学生占比达到10%。建成1-2所国家示范孔子学院,增设3所海外办学点,建成1-2个教育部国别研究基地。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信息化管理水平居省内高校前列。2020年,学校总收入达到15.5亿元,事业经费增长50%以上。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建成节约型校园。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党建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大学文化促进发展、凝聚师生作用更加凸显,职工归属感和学生满意度显著提高。

“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作为新时期的办学目标,与新世纪初我们确立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高水平、有特色新型师范大学”的目标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这一目标,既强调教师教育特色,更强调综合发展。确立这样的目标,主要根据是:

一是从世界范围教师教育的发展看,单一建制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取消,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普遍选择。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机构都经历了一个由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再转型为综合大学,并逐步形成开放型多元化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发展之路。

二是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历程看,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日益开放化。从上世纪90年代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到如今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国内一些高校在保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向综合化发展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是从国家创新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看,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呼唤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实用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为省部共建和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一层次高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促进河北教育事业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强省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四是从学校发展的自身实际看,经过百余年的历史积累,特别是新师大组建20年来的快速发展,教师教育的优势更加突出,学科专业的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建设“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有了更多现实的基础和支撑。

建设“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定位,符合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符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是河北师范大学新时期实现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目标,推进全面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特色发展,突出优势,凭借鲜明特色跻身高水平大学行列;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高开放化办学程度;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处理各方面关系,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其中,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特色是竞争的优势所在,内涵是发展的核心要义,开放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协调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五个方面相互统一,相互支撑,是今后五年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


三  工作任务和主要举措

关于“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规划》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开放办学、管理创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功能9个方面列出了31项主要任务。《规划》也列出了各项工作的具体指标要求,我们要以这些任务为主要抓手,以指标倒逼任务落实,确保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各项建设目标。

一、建设一流学科,壮大学科实力

我们常说,学科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大家一定要体会其深刻内涵,领会其真正要义,并进而内化为指导日常工作的自觉行动。学科在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最近,国家和省内的“双一流”建设,其核心内容就是建设一流学科。这说明,学科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我校“十三五”规划的着眼点、立足点,首先要放在学科上。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力争有7-8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10%,或ESI前1%。这一目标的提出,与我省“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相吻合的。我们知道任务艰巨,但是一定要有雄心壮志。否则,就是自甘人后,就会丧失本世纪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犯下历史性错误。所以,我们要横下一条心,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有多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力争实现既定目标。

《规划》中提出的形成2个特色学科群、4个跨学科平台、13个博士一级学科、20个优势方向的目标,其目的是推动学科的整体进步,要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自然形成。2个学科群,就是要更好地发挥传统学科的优势和带动作用。4个跨学科平台,就是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服务,促生新的学科增长点。13个博士一级学科,就是在现有8个一级学科基础上,再新增5个。20个优势方向,就是每个学院,不管办学历史长短,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至少要拥有一个特色鲜明、声誉良好的研究领域。

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关键在哪里?是人才。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困难在哪里?还是人才。一句话,人才决定成败!《规划》提出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35人左右的目标,这是最低目标。7-8个学科要进入全国一流,每个学科至少应该有5名左右的全国一流领军人才。在35名领军人才中,要有院士候选人1-2人,千人计划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8人,国家杰青和优青7-8人。7-8人的数字概念,也是与建设7-8个一流学科相关联的。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一刻都不能动摇。前不久开展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把脉”与“会诊”,也帮助我们进一步明晰了教改的方向和重点。“十三五”期间,要坚持“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突出质量、特色办学”,使教学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

一是优化培养结构。现在的本科专业有94个,“十三五”期间要压缩到65个左右,进一步提高专业对社会的适应度。其中教师教育类占比35%—30%;优势基础学科类占比15%-10%;艺术体育类占比15%-10%;应用工程类占比40%-35%,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十三五”末,力争有10-15个专业成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成国家一流专业3-4个(五星级以上)。教师教育要实施“精品化”培养,控制师范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打造品牌和特色。这是应对师范生供大于求和教师来源多样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要在教师教育学院实体化建设、教师教育精品化培养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改革,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师范毕业生,造就更多在河北基础教育改革上说话有分量、行事有权威的基础教育名师。非师范专业要进一步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培养更多社会急需人才。建好中燃工学院,以清洁能源为特色,打造工科发展新亮点。《规划》提出,建成5-6个省内非师范专业名牌,这个指标是硬性的。否则,学校的“综合性”从何谈起?

二是要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制度设计,保证培养质量。坚持通专并重、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河北师范大学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育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加强课程建设,推进互联网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五年完成100门校内慕课建设项目,争取2-3门骨干课程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加大通识选修课程建设力度,五年达到300门左右。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构建科学完善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着力加强对重大教学成果奖和教改立项的培育力度,五年力争收获3-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要求,加强研究生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要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力争赴海外学习的学生人数每年增长20%、建成不少于50门的面向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双语课程,留学生人数达到2000人,学历生不少于1000人。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大学的本职使命,河北师大要坚持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协调发展,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办出特色和品牌,守住立校之本,筑牢强校之基。学生工作等各项工作,要围绕教学和人才培养来展开,健全全员育人机制,提高服务学生能力,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服务能力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咨询服务能力,成为河北省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一是抓好项目。巩固提升基础研究优势,依托文理基础学科传统优势,“十三五”期间,年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50项左右,年到位科研经费1.5亿元,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0-15个。五年内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4-5项。

二是建好平台。立足研究优势和特色,深入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力争新增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5个,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5个、省级以上新型智库1-2个,力争实现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创新联盟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突破。整合校内资源,搭建联合攻关平台。创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工程与大数据技术研发、应用基础学科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艺术体育学科研究等大科研平台,增强联合攻关能力。

三是服务社会。我校长期以来的科研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这个方向是对的,应该长期坚持。“十三五”,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就是在巩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聚焦河北重点创新领域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主动服务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政府决策。“十三五”期间,要力争创办1-2家以我校知识产权为依托的科技型企业,共建1-2个校企、校地研发平台,建设若干“孵化”应用实验室,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经费提高50%以上。要有4-5个应用研究方向成为河北省产业的有力支撑。

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有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人才,一个是科研政策和激励机制。“十三五”期间,学校要进行相关政策调整,建立健全基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不同学科领域和科研性质的多元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充分激发科研工作的活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校

“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创造条件,改革机制,人才队伍建设要迈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这方面的任务和指标在学科建设中已经进行了解释和强调。这是个硬指标,一定要努力完成。

二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助推计划”,每年对有一定发展潜力的40岁以下青年教师,给予科研经费支持,5年内资助100人次。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名校毕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五年引进或接收重点高校博士生400名。鼓励教师到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到“十三五”末,力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

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全面完善人才选拔、引进、培养、考核和退出制度。在学校确定的优先发展的学科(学科群)实施人才引进特区政策,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力度。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完善教师“持续学习”机制,为教师教学、科研等能力的提升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统筹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实验教辅、后勤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员分类管理,完善不同类别人员考核标准,针对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辅、管理等不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设立奖项,激励各方面人员积极性。

五、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保障。“十三五”期间,要下大力气抓好学校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以大学章程为依据,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管钱,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依据、事事有监督。要不断探索规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构建分工科学、权责明晰、协调配合、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制度体系。

二是要大力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高效的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公开办事要求、规范办事程序,确保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

三是要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坚持计划引领、预算管理、科学决策、跟踪问效,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评估和考核问责机制。实行单位工作年度公开述职考核制度,将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管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团队文化及自我发展机制建设等可比性指标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

四是推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一流大学不只是科研实力强、研究生规模大、重视学术研究,而是要将研究式思维贯彻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管理服务部门要对相关领域的校情省情国情世情有深入研究和了解,对学校未来发展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发展机制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人员结构不合理、岗位固化、只进不出、职业倦怠等问题,构建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流动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发展,营造奖励先进、激励后进、淘汰不进的进取文化,让管理团队持续保持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让“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精髓。

六、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引领能力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高水平大学必有先进的大学文化作为支撑。“十三五”期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百年文化传统,紧扣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努力培育具有师大特点的大学文化。

要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和“怀天下、求真知”的校训精神,进一步凝练、创新兼具时代气息和学校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完善景观文化设施,加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打造学校形象名片。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精心设计一批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强化文化育人功能。要全面推进学术文化、科技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汇聚引领和推动师大迈向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动力。

实现新发展,需要全面推动各项工作。《规划》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提出了目标任务要求,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需要全校各单位、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各位代表,将河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机遇已经来临,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发扬优良传统,凝聚各方力量,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成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 河北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    冀ICP备18011017号-3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邮编:050024   联系电话:0311-80788888